利用生物反應器,高密度生長的微藻萊茵衣藻優(yōu)化活性重組蛋白產物

微藻已被確定為生產高質量生物質和后續(xù)生物產品(如食品、飼料、營養(yǎng)補充劑、重組蛋白和生物燃料)的替代平臺。治療性蛋白質的傳統(tǒng)生物技術宿主,如大腸桿菌和哺乳動物CHO細胞,早已被確定為主要平臺,但最近的研究進展表明,微藻可能成為一種替代平臺。在本研究中,我們研究了萊茵衣藻在高密度異養(yǎng)培養(yǎng)中生產復雜人類重組蛋白的潛力。重組人蛋白ICAM-1的目標是使用補料分批策略從生物反應器中生長的細胞分泌到培養(yǎng)物的細胞外培養(yǎng)基,以實現高細胞密度。最終,這導致最大生物量滴度為40 g/L,重組蛋白滴度為50 mg/L。通過對其天然配體LFA-1的結合測定,藻類產生的ICAM-1蛋白顯示出與哺乳動物細胞培養(yǎng)產生的ICAM-1相當的生物活性。這項工作表明,萊茵梭菌是使用補料分批異養(yǎng)生長策略在高濃度下生產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復雜重組蛋白的可行選擇。

工藝流程圖

微藻是一類高度多樣的生物,主要由其光合生長能力來定義,盡管許多藻類也具有在有機基質上異養(yǎng)生長的能力。由于代謝的可塑性和潛在的培養(yǎng)策略,微藻可用于生產廉價的商品產品,如生物燃料和材料,以及高價值產品,如重組蛋白質和治療性化合物。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就是這樣一種既能自養(yǎng)又能異養(yǎng)生長的菌株,它是一種綠色微藻,幾十年來一直被用作模式生物,用于研究各種生物現象,包括光合作用、鞭毛運動、細胞器遺傳學和細胞周期[5]。最值得注意的是,該物種擁有一套開發(fā)的分子工具來促進遺傳操作,多年來,該藻類中已經產生了許多重組蛋白

由于之前在萊茵梭菌中所做的分子生物學工作,所有三個基因組(核、葉綠體和線粒體)都已測序和注釋,并且所有三個都能夠進行遺傳轉化。此外,重組蛋白在葉綠體和核基因組中都有表達,復雜的哺乳動物蛋白在兩個基因組中都有表達。C、 reinhardtii還能夠進行有性重組,這已被證明是在轉基因策略和高通量篩選技術的基礎上增加重組蛋白產量的有效手段[14]

萊茵梭菌的重組蛋白生產傳統(tǒng)上在葉綠體中更為成功,因為其遺傳學更為簡單,而且單個細胞器可以占細胞體積的70%。一些感興趣的重組蛋白已在葉綠體中表達,在非光合突變株[15]中產量高達總可溶性蛋白(TSP)的10.5%,但更典型的是TSP的0.5%到5%不等。葉綠體中重組蛋白生產的缺點是,一些翻譯后修飾沒有添加到葉綠體生產的蛋白質中,例如糖基化,這可能對蛋白質的生物活性至關重要,并且葉綠體中表達的重組蛋白不能針對其他亞細胞定位,阻礙某些代謝工程的可能性。在細胞核中表達的重組蛋白可以靶向細胞內的不同位置,包括內質網,從而接受翻譯后修飾,如糖基化。復雜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對轉基因隨機整合到核基因組的強烈偏好,阻礙了核轉基因的重組蛋白表達。據報道,通過核基因組轉化獲得的重組蛋白滴度范圍為0.7 mg/L至15 mg/L,這對應于大多數核表達重組蛋白的總可溶性蛋白滴度為0.5%或更低。

提高萊茵梭菌中的重組蛋白滴度,我們可以控制三個因素:單個細胞系中的重組蛋白產量、培養(yǎng)物中的總生物量濃度以及重組蛋白在細胞內或培養(yǎng)基中的穩(wěn)定性。為了直接增加單個細胞系中的重組蛋白產量,我們可以修改啟動子或其他遺傳元件以增加轉錄,或通過使用誘變和交配進行間接遺傳修改,然后進行篩選以識別蛋白質積累增加的系。這些間接遺傳修飾可能涉及阻礙重組蛋白積累的天然蛋白酶的下調,或者可能涉及伴侶和其他促進重組蛋白折疊的酶的改變,從而減少新合成蛋白質的聚集和降解。通過改變培養(yǎng)物生長條件,例如降低培養(yǎng)物溫度以防止錯誤折疊,也可以影響重組蛋白降解和/或聚集的預防[23]。最后,只要在這些改變的生長條件下蛋白質表達保持高水平,增加總生物量濃度也是提高重組蛋白產量的有效途徑。這可以通過改進培養(yǎng)技術、優(yōu)化培養(yǎng)基或選擇在高生物量生長下表現良好的菌株來實現。

在簡單的分批生長中,最終生物量滴度受分批運行開始時添加的基質量的限制。最常見的消耗醋酸鹽作為有機碳基質,然而,培養(yǎng)基中高濃度的醋酸鹽抑制藻類生長,從而限制了產生的總生物量。當使用補料分批策略時,醋酸鹽可以在細胞消耗時超時添加,因此可以避免底物抑制的問題。幾種策略已被用于萊茵梭菌的補料分批生長。據報道,使用乙酸鈉的補料分批系統(tǒng)可產生1.5 g/L的生物量,但鈉的累積會抑制進一步的生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一團隊設計了一個中空纖維細胞回收系統(tǒng),在該系統(tǒng)中,使用過的培養(yǎng)基被丟棄,而細胞被保存在生物反應器中,從而產生9克/升。Fields等人部署的另一種分批補料策略包括使用pH計喂食萊茵梭菌乙酸,以控制酸性基質的添加,這導致報告的最高生長速率和生物量滴度為23.69 g/L生物量。然而,與其他能夠消耗葡萄糖作為基質的綠藻(如小球藻和柵藻)相比,即使是生長中獲得的最高生物量滴度也大大降低,其中生物量滴度分別達到271 g/L和286 g/L。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微藻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綠色克星”與小麥生長的秘密盟友

微藻作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綠色克星”與小麥生長的秘密盟友,正逐漸成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鎘大米”等新聞引發(fā)公眾對食品安全和土壤污染問題的廣泛關注后,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微藻這一古老而微小的生命體。微藻不僅能夠有效吸附和鈍化重金屬,還能通過固氮、釋放磷、分泌有機質等方式,為作物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從而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

Read More

?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萌發(fā)與休眠轉換機制及氮素的調控作用 ??

?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萌發(fā)與休眠轉換機制及氮素的調控作用 ??雨生紅球藻作為天然蝦青素的重要來源,因其合成的蝦青素具有超強抗氧化活性而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其生長緩慢、培養(yǎng)周期長等問題制約了規(guī)?;a。調控紅色非運動細胞的萌發(fā)是提升培養(yǎng)效率的關鍵策略,但該過程的代謝適應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本文基于現有研究,系統(tǒng)探討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與運動細胞之間休眠-萌發(fā)轉換的機制,重點剖析氮素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的核心調控作用,旨在為雨生紅球藻的高效培養(yǎng)及產業(yè)化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來自寶島臺灣的喜訊,開物生醫(yī)施總團隊實施的工廠廢氣養(yǎng)藻系統(tǒng)方案取得巨大成功,5天收一次都來不及,3天OD到21,每次清洗好幾次,都是濃濃的藻。 Read More

小球藻培養(yǎng)基: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的關鍵與優(yōu)化 —— 從實驗室到產業(yè)化生產的核心要素

在小球藻的大規(guī)模培養(yǎng)過程中,培養(yǎng)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yǎng)基猶如小球藻生長的 “土壤”,為其提供了生長、繁殖和代謝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和適宜環(huán)境。合適的培養(yǎng)基配方不僅能夠促進小球藻的快速生長,提高生物量和產量,還能對小球藻的細胞組成和代謝產物進行調控,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特定需求。例如,在食品和飼料行業(yè),我們希望通過優(yōu)化培養(yǎng)基,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質含量;而在生物能源領域,則需要誘導小球藻積累更多的油脂,用于生產生物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