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藻平衡時,水體有機碳、有機氮是如何循環(huán)、凈化

利用藻類的力量降低磷含量

眾所周知:天然水體的凈化系統中是離不開細菌和藻類,細菌和藻類是凈化水質、讓受到有機質污染的水體恢復正常水質的重要一環(huán)。在自然水體中、養(yǎng)殖池塘中,由于人工投料、光合作用等,水體主要的污染是有機碳、有機氮。
在有機碳、有機氮不超負荷、陽光和水溫相適應的條件下,水體中的好氣性細菌會把池塘中有機碳、有機氮等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為NH4+、PO43-、CO2等無機產物和有機酸釋放在水體。池塘水體中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把這些好氣性細菌的代謝產物作為營養(yǎng)源,合成自身的細胞。養(yǎng)殖濾食性魚的池塘,魚也會攝食微藻和微生物合成自身蛋白質。這就完成了這個池塘中的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整個過程,水質恢復到正常。

可以看出:水體的生態(tài)凈化系統并不是僅僅通過定期向水體補充有益菌、定期向水體補充有機碳和微量元素就能夠達到菌–藻間的平衡。
水體菌–藻是否平衡,取決于:
1、水體中的微生物否能完全的、及時的分解池塘中的有機碳、有機氮。
2、藻類能否完全的、及時的把微生物的分解物再合成為有機質恢復水質。也就是說:微藻、微生物能否在數量上成互補的比例。
3、當時的水溫、陽光是否有利于微藻光合作用、是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過程中氧化、分解有機質。
4、水體有機碳和有機氮是否超負荷,超出了池塘微藻、微生物的凈化容量。
如果由于投料太多或者濫用有機碳,就可能會導致超出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或水體溶解氧無法正常微生物的分解,就會導致微藻無法及時攝取、清理水體中微生物的分解物,將會導致池塘中有機碳和有機氮等有機質的堆積、微生物的代謝物堆積,池塘底部、水質惡化。

在有機質過于豐富的池塘,不僅應該慎潑灑糖蜜、慎濫投料,還需要通過化學手段,減少可溶性的有機質,才能夠維持菌藻平衡,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池塘底泥、水體黒臭的原因
池塘底泥和水體“黑臭”表明池塘中已經菌藻不平衡,池塘有機碳、有機氮太多,池塘已經缺氧,有機碳、有機氮等有機質在厭氧微生物分解下,大量產生如胺類[CH3NH2,(CH3)3N]、硫化氫、氨等的臭味氣體。同時由于底泥和水中的鐵、錳等重金屬還原,與水中的硫離子形成硫化亞鐵等使水體呈現黑色。
池塘水體、底泥出現黒臭,也就是意味著,這個池塘的水體凈化系統中的有機碳、有機氮等有機質已經超過了池塘能夠承擔的凈化能力,水體中藻—菌已經不平衡了。
在藻–菌平衡的凈化生態(tài)系統中,菌藻之間是如何互補和達到平衡。

Related Posts

圖1?官橋湖局部暴發(fā)藍藻水華 Read More

藻類有機物在混凝中的愛恨情仇

夏日的湖泊、水庫,有時會泛起一層厚厚的“綠油漆”,這就是令人頭疼的藻華現象。它不僅破壞景觀,更會堵塞水廠濾池,甚至產生毒素威脅飲水安全。在水廠應對藻華的關鍵技術——混凝過程中,藻類有機物(AOM)扮演著極其復雜又關鍵的角色,它就像一塊“雙面膠”,既能成為阻礙,又能成為幫手。…

Read More

?微藻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綠色克星”與小麥生長的秘密盟友

微藻作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綠色克星”與小麥生長的秘密盟友,正逐漸成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鎘大米”等新聞引發(fā)公眾對食品安全和土壤污染問題的廣泛關注后,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微藻這一古老而微小的生命體。微藻不僅能夠有效吸附和鈍化重金屬,還能通過固氮、釋放磷、分泌有機質等方式,為作物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從而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

Read More

?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萌發(fā)與休眠轉換機制及氮素的調控作用 ??

?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萌發(fā)與休眠轉換機制及氮素的調控作用 ??雨生紅球藻作為天然蝦青素的重要來源,因其合成的蝦青素具有超強抗氧化活性而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其生長緩慢、培養(yǎng)周期長等問題制約了規(guī)?;a。調控紅色非運動細胞的萌發(fā)是提升培養(yǎng)效率的關鍵策略,但該過程的代謝適應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本文基于現有研究,系統探討雨生紅球藻非運動細胞與運動細胞之間休眠-萌發(fā)轉換的機制,重點剖析氮素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的核心調控作用,旨在為雨生紅球藻的高效培養(yǎng)及產業(yè)化應用提供理論參考。…